守護萬華 愛的接力
從好好被愛到好好去愛的萬華故事
訪談╱台北廣播電台 說一個愛的故事 周明慧
整理╱天主教博愛基金會
侯神父的奉獻、鄭老師的堅韌、Wendy的傳承
農曆新年前,台北廣播電台的節目《說一個愛的故事》來到台北萬華兒童教育關懷站,專訪了侯發德神父、鄭婷月老師,以及一位曾經在這裡成長的孩子。在台北市這樣一個被稱為「首善之都」的地方,依然有許多邊緣家庭的孩子,面臨家庭功能失衡的困境。缺乏陪伴與關懷,使他們容易焦慮、缺乏自信,甚至因無法表達與控制情緒,陷入無助、暴怒或逃避現實的狀態。家庭壓力與資源匱乏,進一步影響學業表現,導致逃學、說謊、偷竊等問題。萬華關懷站便是這些孩子的避風港,而88歲的侯發德神父,則用他一生的奉獻,溫暖地幫助了這群孩子。
愛的精神—寬恕與接納
來自比利時的侯神父,1964年遠離家鄉來到台灣,投身於弱勢群體的服務。他關懷社區長者,進入監獄與青少年觀護所,開導受刑人與迷失的年輕人,幫助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早年,他發現台灣的教育資源有限,許多年輕人缺乏學習機會,於是在教會內組織青年會,讓青少年在活動中學習團隊合作與分享精神。他觀察到,許多孩子只會爭辯,卻不懂得傾聽與分享,錯把辯論當成溝通,因此他強調「愛的精神」——包含寬恕與接納,藉由一次次活動,引導孩子學會同理與包容。
為孩子搭建一個溫暖的家
來到萬華後,侯神父發現許多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放學後無處可去,甚至餓著肚子在街上遊蕩,陷入危險之中。他深知,若這些孩子在年幼時就能得到關懷與陪伴,或許能避免誤入歧途。於是,台北萬華兒童教育關懷站成立,專門照顧隔代教養、單親、重組家庭、低收入戶與新住民家庭的孩子,提供他們一個安心學習與成長的空間。關懷站不僅幫助孩子完成學業,更重視品德教育與心理支持。許多孩子因家庭問題而封閉自我,抗拒學習,老師們便耐心陪伴他們寫功課、一起吃飯,逐步打開他們的心房。在這裡,學習不只是課業上的進步,更是心靈上的成長。
一起吃飯,拉近彼此的距離
侯神父深信「一起吃飯」的重要性,因為這是孩子們最放鬆的時刻。他們可能因家庭困境而捨不得吃飯,因此關懷站總會多準備一些食物,讓孩子們吃得飽、吃得安心。在餐桌上,老師們能藉由閒話家常,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進而提供協助。這樣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與尊重,也使他們更願意敞開心扉,接受關懷與指引。
用愛陪伴,點亮孩子的未來—鄭婷月老師的故事
畢業後鄭婷月老師曾在聖母聖心會的「平安居」照顧無家的遊民與社會邊緣人,讓她見識到和自己成長環境截然不同的世界,也深刻體會社會角落仍有許多弱勢族群需要幫助。後來,她來到萬華關懷站擔任老師,發現這裡的孩子雖然有家,卻來自破碎或不健全的家庭,許多是隔代教養,甚至被父母拋棄,缺乏足夠的關愛與照顧。受侯神父影響,她決定全心投入這群孩子的陪伴與照顧。
鄭老師負責中年級的學生,她了解到這裡的孩子不僅在學習上有困難,許多人還有心理層面的問題。因此,她會根據孩子的身心狀況,調整陪伴方式,耐心建立信任,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建立成就感與學習動機。然而,她坦言,幫助孩子提升成績並不難,真正困難的是讓他們敞開心胸。因此,對於有特殊行為或心理困擾的孩子,她投入更多時間陪伴與引導,甚至擔任學校與家長間的溝通橋梁,幫助孩子解決生活難題。
鄭老師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無限潛力,只要給予支持與機會,他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她用愛與耐心陪伴孩子走過生命的風雨,讓他們不再孤單前行。
從受助到助人,愛的延續 — Wendy的故事
「如果沒有神父,沒有這樣的關懷站,我不知道今天的我會在那裡?」Wendy感慨地說道。
Wendy來自台北萬華的單親家庭,母親為了生計身兼三份工作,家中照顧她與弟弟的責任落在外婆身上。由於弟弟患有過動症,家人的關注多放在弟弟身上,使她被迫早熟,學會獨立。小學二年級時,透過社工轉介,她來到萬華關懷站,這裡不僅是她安心寫功課的地方,也提供課業輔導與心理支持。在家中不受重視,在學校遭到排擠,加上課業壓力,讓Wendy曾以憤怒掩飾內心的不安與委屈。然而,神父與老師們以愛與耐心陪伴她渡過情緒風暴並建立自信。這份愛的感受,讓她在學校開始主動關心被忽視或被欺負的同學,老師們也十分感謝她的善良與同理心。
如今,Wendy已經走入了社會,但對於萬華關懷站的感恩她從未遺忘。她很清楚孩子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但像神父與關懷站這樣的愛與陪伴,可以改變很多人的命運。因為這份愛不僅為她的生命帶來希望,也鼓勵著她勇敢地迎接未來,並將這份愛流傳下去,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唯有內心安定 孩子才能好好感受被愛 長大可以好好去愛
在萬華關懷站,侯神父用一生守護弱勢,提供孩子們一個安全、充滿愛的成長環境。鄭老師則以耐心陪伴孩子,針對不同需求調整關懷的方式,幫助他們克服學習與心理困難。而曾在關懷站成長的Wendy,從接受幫助的孩子,蛻變為關心他人、回饋社會的大人,將這份愛延續下去。三個世代的故事交織,就是萬華關懷站「愛與陪伴」的精神,讓每一位孩子在支持與滋養中找到力量,擁抱能夠改變自己未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