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與海之間  看見孩子與土地的連結

天主教博愛基金會

    四月的花東,風溫柔地吹,天氣不急不躁。從台北搭乘自強號一路南下,展開三天兩夜的探訪行程,沿著東部鐵路走入孩子們的日常,也靠近他們成長的土地。

Day 1|富田:菜園裡有課本沒教的事

    第一站是花蓮光復鄉的富田關懷站。富田位於花東縱谷中段,坐落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地景開闊,令人心胸也跟著遼闊起來。迎接我們的是主責老師惠美Daya。此行特別選有食農課的週三造訪,隨著Daya老師參觀教室後,進入氣勢莊嚴的富田天主堂,與張進光神父寒暄。他笑說:「只要聽到球砸到門的聲音,就知道孩子來了。」這句話像是富田關懷站的日常縮影——活力與喜悅不請自來。

    前往農地,看到孩子跟著阿美族Ina媽媽動手翻土、拔草,他們不僅知道每種蔬菜的名字、也知道怎麼挑菜,連我們都自嘆不如。這天下午陽光不烈,天光與笑聲交錯。大家在田邊收菜、聊天,還有兩位志工在旁幫忙整理農地。與孩子道別時,他們揮著手、踏著輕快步伐走回關懷站準備吃點心,而我們,則準備前往下一站——萬榮。

Day 2|萬榮與長光聖歌與山海之間的日常
    傍晚抵達萬榮,部落已進入一天中最寧靜的時光。這裡家戶挨得很近,街頭巷尾彼此熟悉,而關懷站被包圍其中。教室前是一座偌大的半露天籃球場,即使下雨也能開心奔跑。旁邊是郵局、學校、教堂、戶政事務所,甚至連7-11都可步行到達,是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熱鬧社區。

    當天孩子們下課時間較晚,課後輔導活動由陳春光神父自彈自唱帶領唱聖歌開始。他的歌聲溫柔渾厚,讓我們沈浸在晚餐前短暫的寧靜與感動中。隨後,孩子們領著我們到教室外的門廊大桌前,主責老師憶文也是關懷站的大廚,已和其他老師在擺放晚餐。

    萬榮的晚餐走的是隨意又溫馨的自助風格。菜色營養豐富,有大雞腿、洋蔥炒蛋、清爽海帶湯,孩子們大方熱情,有人用鬼臉跟我們打招呼,有人邀我們多吃一點,完全不把我們當外人。飯後,陳春光神父還送我們一袋他自製的冰鎮脆梅,說是旅途中可以解饞。萬榮的夜晚不喧囂,部落被夜色包圍,靜得只聽得見風聲與蟲鳴。在這裡過了一夜,享受難得的寧靜。

    翌日一早,搭乘火車前往玉里再轉往長光。抵達玉里站後,長光天主堂的黃金波會長親自駕車接我們,一路翻山越嶺45分鐘,來到台東海岸邊的小村落——長光。長光美得像幅畫,卻也因為交通不便、資源稀少,老師與孩子都得加倍努力。林 花老師是主責的老師,與丈夫分工接送、找資源、管教學,幾乎一人身兼多職。她帶我們走訪社區,一路走到看得到海的地方。她笑說:「這裡雖然什麼都不方便,但風景是無敵的。」

    孩子們一下課就衝進關懷站,寫完作業後活力全開,打球、呼拉圈、跑來跑去完全停不下來。直到阿姨喊「吃飯了」,大家才自動排隊洗手就座,一起吃著有野菇的熱騰騰炊飯,補足一整天的體力。晚間,我們搭上東海岸線的客運,前往台東市區。

Day 3|鹿野:教育,是理解孩子的樣子
第三天下午,我們來到此行最後一站—鹿野關懷站。提前抵達的我們在周圍社區走走看看,了解這裡的生活步調。

    鹿野關懷站的主責潘老師已在這裡服務9年。她陪伴著關懷站歷經各種挑戰,甚至讓自己過於操勞而身體抱恙。如今,鹿野已成為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年長的孩子主動照顧弟弟妹妹,協助功課、共進晚餐、化解衝突,這些「長大的練習」,正是潘老師用時間培養出的關懷文化。

尾聲|走進他們的日常,就是最深的陪伴

    這趟三日行,我們看見教育最純粹的模樣。孩子需要的,不是快速成果,而是大人願意蹲下來、聽他說話、陪他等待的那份耐心與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