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北到台東,跨越都市與原鄉共譜關懷教育新篇章

天主教博愛基金會

2025年3月8日清晨,博愛基金會會議室迎來了一群滿懷期待的老師們。那天微涼的氣息中,彷彿帶著久違的清新,終於驅散了連日來的雨意。最早到場的台南羅蘭關懷站李虹敏老師,輕鬆地和工作人員閒聊起家常,讓整個會場瞬間洋溢出一股親切自然的氛圍。隨後,各地關懷站的老師們陸續抵達,來自台北萬華的侯神父與鄭老師、桃園主僕的唐神父及四位老師、新竹竹東新事原住民服務中心、雲林虎尾的淑玲老師、四湖的淑英老師等紛紛現身,預示著這場聚會的多元與豐富。上午10點35分,活動正式拉開序幕,首先登場的是博愛基金會的楊景明董事長,他誠摯地向大家致意,感謝各位老師不畏勞苦、從各地趕來,並期盼這次聚會能讓大家彼此了解、建立起真誠的支持網絡。不久後,吳怡芬執行長帶領大家做了會前禱告,溫暖而平靜的氣氛讓人們的心情更加放鬆,準備迎接下一系列精彩環節。

創意暖場活動與小組深入交流

活動伊始,由懷仁全人發展中心的杜長齡心理師引導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破冰活動。杜心理師分別發下了白紙和筆,請每位老師用慣用的手描繪出自己非慣用手的輪廓,然後在五根手指上,從大姆指開始依序寫下:工作時的自我稱呼(可以是老師、媽媽或其他身份)、在孩子眼中自己是什麼角色、自己的優點、在工作上遇到的困難(例如時間總是不夠用等),以及今天參與聚會的期待。這個活動既簡單又溫馨,讓每個人都能在輕鬆的氣氛中打開心扉,並以創意方式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就在大家努力在紙上回答問題之際,兩位來自台東嘉蘭的老師因火車班次稍晚抵達,但現場大家依然用最溫暖的態度迎接,迅速為她們找到了合適的小組,快速融入討論中。隨後長齡將老們分成四人一組,大家找到自己的座位後,開始輪流分享彼此的故事,此時現場匯聚的有投入關懷站工作超過10年的神父與老師,也有設站不到兩年的新進夥伴,有老師分享了長年累積的經驗、坦露原鄉教育的資源困乏,有的講述拉近師生距離的有趣方式。交流中不乏資深老師與新進夥伴的碰撞,呈現出經驗與新知的並存畫面。

老師的智慧與幽默:從挑戰到共識,關懷站的成長故事

各組討論結束後,每組皆推舉出一位代表到台前分享交流成果。竹東新事中心的年輕社工員儀賢首先登場,他談到自己力求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們打成一片,既能讓孩子敞開心扉,又不逾越師生之間對於禮貌和尊重應有的界線;他的真誠與堅持,贏得了在場眾人的共鳴。隨後,桃園主僕的寶珠老師分享了她帶領國中生時的趣味與挑戰,她生動的描述了最初孩子們以髒話互相問候的有趣情景,為了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她耐心觀察了一個月後,選擇改變策略,開始用相同的方式與孩子們互動——以髒話回應,顯得先聲奪人。透過這樣的方式,她逐步拉近了與孩子們的距離,在互相尊重中建立共識,最後才順利進入正經的課業輔導階段。此外,寶珠老師還特別分享了她與孩子們在手機管理上的攻防趣事,為了調整孩子對手機的使用態度,關懷站的老師和孩子每天都會上演「搶機大作戰」,大孩子到關懷站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藏手機,寶珠老師靈機一動策反其他同學,調換孩子藏匿手機的位置,以致於孩子最終因找不到手機妥協,促始大家共同定制手機的使用規則,並且主動在進入教室前,乖乖交出手機,創造出獨具一格的「養機場」文化。

聚焦那些大愛背後的真情故事

台東嘉蘭的備餐老師在分享中動情落淚,她說每天都在想如何變換菜色,滿足孩子對溫暖家常飯的期待,然而在資源有限的原鄉部落,工具和食材的匱乏是不小的挑戰,但孩子們一句「想吃你煮的飯」便足以撫慰她每回疲憊想放棄的念頭;她以母愛般的付出,既是對孩子的照顧,也是對自身夢想的堅持,這分堅持背後,是對孩子們無限的愛與責任感。最後,由同站主責的呂家萍老師分享了自己在課業輔導與活動規劃中的點滴。她也談到,原鄉部落的孩子甚至對草莓的滋味充滿陌生感,曾因好心人士捐贈的草莓而引發一場嘗試與抗拒的拉鋸戰,正是這樣的細微體驗,令孩子們的世界豐富多彩,她也不禁感慨「原來教孩子嘗新,不僅是學習的一部份,更像是他們生命中點綴微小卻重要的亮點。」

笑聲與故事交織的午餐時光 與超越血緣的關懷力量

午餐時間,現場選用參與「你捐款,我請客」活動的餐廳套餐,大家邊用餐邊在輕鬆氣氛中,聊著各自的生活與工作點滴。餐桌上的笑語聲與討論熱度,讓彼此之間的距離迅速拉近,大家笑語盈盈,暢談心事,那份自然流露的真誠與溫情,成了午後最美好的背景音。

午後的自由分享環節中,台南羅蘭的李虹敏老師率先登台,分享她如何在預防教育的理念下,透過嚴謹與溫情並重的方式,調整孩子的行為模式。然而,這條路並不總是順遂,特別是在家長配合度不高的情況下,常會遇到難以推動的挑戰。在分享的過程中,李老師提到了一個讓人動容的故事。台南羅蘭關懷站曾有一位名叫小怡的小女孩,她來自隔代教養家庭,剛進入關懷站時,對老師的嚴格要求充滿抗拒,總是帶著防備與疏離的態度。然而,李老師始終沒有放棄,而是用耐心與關愛默默陪伴著她。後來,小怡被診斷出鼻咽癌末期,住院接受化療的日子裡,她始終無法接受生病的自己,對未來充滿恐懼與無助。在她生命的最後階段,李老師再次探望她,輕聲問道:「妳想見妳的親生母親嗎?」然而,小怡搖搖頭,微笑著說:「不需要,因為你就像我的媽媽。」

這句話讓李老師心疼不已,也讓現場的老師們紅了眼眶。在哀傷之餘,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不只是課業輔導,而是對孩子生命的陪伴與支持。這份超越血緣的愛與牽掛,讓老師們更加堅定自己的工作使命。

接著,來自虎尾關懷站的淑玲老師談起導入外部資源的不易,她以書法課程為例,說明自己克服種種阻礙,將這項傳統藝術融入孩子的學習中,進而培養他們的專注力與自信心,她深信書法能成為孩子靜心學習提升內在力量的重要途逕。桃園主僕的老師分享了位於桃園大園、鄰近機場的關懷站點滴。由於當地的工作型態與機場生態密切相關,孩子們多數來自新住民家庭或隔代教養背景。關懷站有三間大教室、主日學及籃球場,老師們想辦法營造出讓孩子盡情釋放壓力與歡笑的空間。

愛的行動,讓每個孩子被看見

活動尾聲,博愛基金會的執行長吳怡芬向大家介紹了基金會為全台29個關懷站持續推動的 「好好被愛計畫」,這不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一系列實際行動的總和。她回顧了去年12月在「好好吃」兒童關懷站成功舉辦的 「請客捐」 募款活動,並宣布未來將陸續展開 「好好學」、「好好玩」 等計畫。此外,還有幫助孩子安心就學的 「安心助學獎助學金計畫」,專為技職學生設計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翻轉技能變職能計畫」,以及助力孩子追夢的 「夢想基金」。希望用行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懷與溫暖。

整場聚會充滿了分享、理解與互助的氛圍,從開場的破冰活動、團體分享到小組交流,每個環節都讓參與者深切體會到關懷教育的真諦。老師們分享了各自的經驗與困惑,藉此構築起一個跨越地域與背景的支持網絡。當日大家相互扶持、坦誠相見,無論是幽默的教學趣事、感動的淚水故事,抑或是對未來計畫的共同期許,都成為彼此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這場跨越都市與原鄉的聚會,不僅鞏固了現有的合作基礎,更為今後的資源整合提供了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