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計畫 開始了
關懷站不只是寫功課,這裡學的是人生的練習題
天主教博愛基金會
霧峰,是天主教博愛基金會設立的第一所兒童教育關懷站。走進這裡,彷彿也回到博愛最初想為孩子做的事——給他們一個安心長大的地方。這裡,也是許多故事的起點。
4月30日是我們第二次拜訪霧峰關懷站。每次來,參觀教室、看看孩子的學習情況,已經是基本行程。霧峰的學習空間,其實算是寬敞而舒適的,但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們的辦公室——那間小小的房間。因為老師們把大部分的空間都留給孩子,自己的空間只求簡單、實用。那天一行4人也擠進文麗老師的辦公室,圍坐著聊天。說是辦公室,其實不過就是一張桌子和兩個櫃子,還有幾張小凳子。小到進來總是只能擠在老師椅子後、牆角邊,但這樣的空間,卻最常出現孩子們來「報告」或「告狀」的身影,小一點的孩子嘰嘰喳喳說今天發生什麼事,大一點的孩子安靜地躲進來,說些只有老師才會聽的話。
這些畫面,不用拍照就記得,因為實在太真實、太溫柔了。
這次到訪,想更深入了解霧峰關懷站的「學」在學些什麼?在這裡,老師們一直強調的是學會生活——他們陪著孩子面對成長裡的難題,不逃避、不否認,像每天寫作業那樣,一題一題解開,一步一步走過。有些孩子,因為家庭的原因,早早就必須面對那些比課本還難的人生難題。老師的角色,就是陪著他們學會成熟應對,哪怕一開始會出錯、會想放棄,也總有人在身邊說:「我們可以一起再試一次。」
有關那些逆境人生的練習題
從去年開始,啟動「好好被愛」計畫,希望更貼近認識每一所關懷站——包括孩子的「好好吃、好好學、好好玩」。走得越深,越清楚地看到,孩子的學習從來不只是在書桌前,也不只是作業簿上的正確答案。孩子真正的學,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練習出來的——練習責任、練習信任,也練習相信:自己有未來。
每個關懷站,都有它自己的學
天主教博愛基金會支持的關懷站,從北到南、從城市到偏鄉,散落在台灣各個角落。有的孩子每天要走山路來關懷站上課,有的孩子出門前就要先顧弟妹或張羅餐點。也有孩子在家庭中經歷衝突、離散、冷漠,帶著心裡的傷來到這裡。
所以,每一站的「學」,都不一樣。有的孩子需要學會怎麼整理書包、怎麼寫完一篇作文;有的孩子則要學會怎麼好好說話、怎麼面對難過的自己;有的孩子則是在學習「不再一個人承受一切」。
關懷站不是補習班,也不只是陪孩子寫功課的地方
但老師每天最基本的陪伴,確實從「寫功課」開始。因為這是一種最實在的責任練習。很多孩子在家中沒有大人能問功課,有的甚至沒有書桌。於是關懷站,成了他們第一個可以安心學習、安心問問題、安心犯錯的地方。
每天的生活,都是一間教室
老師常說:孩子最想學的,是老師真心想教的。所以,關懷站裡的課程千變萬化。有的老師帶孩子一起種菜,有的讓孩子摺衣服、洗碗、記日記、做家事;也有的關懷站,開設情緒管理課、小提琴課,陪伴孩子理解內心情緒。還有的孩子,學的是怎麼說「對不起」、怎麼說「謝謝」、怎麼面對生氣時的自己。這些看似瑣碎的學習,其實都是在為「長大」做準備。孩子從中學會不逃避,學會承擔,學會對關係、對自己負責。這些練習,不會馬上看到成果,但總會一點一滴累積成未來的樣子。
這裡的學習,不只為了今天,更是為了未來
我們常說,「孩子是一道道還沒解開的題。」但真正困難的從來不是怎麼解,而是要有人願意陪他,一題一題寫下去,不催促、不放棄。
在霧峰,在台灣每個角落的關懷站,看到的學習不是教室裡的競賽,而是生活裡的練習。那些孩子每天練習著的,不只是完成作業,而是完成一個人的信心、一份責任,甚至是一種「我可以」的勇氣。
因為,我們相信:被陪伴過的孩子,會長成懂得陪伴別人的大人。